比特幣交易所 比特幣交易所
Ctrl+D 比特幣交易所
ads
首頁 > TUSD > Info

肖磊:美國經濟成定時炸彈,“反華聯盟”自身難保_LIB

Author:

Time:1900/1/1 0:00:00

作者:肖磊看市

公眾號:kanshi1314

關于美國經濟的問題,今天跟大家展開來說一下我的一點看法,順便也繼續跟大家討論一下,全球各國在面對中國“崛起”這件事情上,到底都是什么態度,會不會被美國政客拉攏的問題。當然,一定要看完,否則你可能不知道我在說什么。

我這兩天也看了比較多的關于對美國經濟的分析,但大部分還都是單純的關注經濟本身,我打算用另一個角度,來研究一下美國經濟的問題,因為這關系到美國未來的很多、外交等走向問題,對中國以及全球都會帶來較大的影響。

美國二季度GDP年化環比下降32.9%,雖然好于部分金融機構的預測,但依然令人震驚,因為這是自1947年有記錄以來美國經濟的最差數據。也就是說,在很多人的有生之年,都很難經歷這樣一件事情。

瘟疫和戰爭,歷來都是改變歷史進程的事件,只是當大危機真正降臨的時候,沒有太多的人會相信這是歷史性的變局所在。

就像美國自己的知名記者威廉曼徹斯特在《光榮與夢想》當中寫到的那樣,當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珍珠港的新聞,被美國各地的電臺插播的時候,美國很多聽眾不是為日本偷襲珍珠港而震驚或憤怒,而是氣急敗壞的打電話到電臺,質問電臺為什么要插播這條新聞,導致沒有讓他們知道球賽的結果。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經濟增速每下降1.5個百分點,失業率就會增加1個百分點,經濟下滑意味著很多人會失業,疫情更是意味著很多人會死去。美國目前的失業率是14%,而在疫情爆發之前,失業率只有3%。美國因疫情導致的死亡人數,已經超過15萬。美國前總統候選人赫爾曼·凱恩也因新冠而死亡,所以不要以為新冠致死的,都是底層民眾。

可以這么說,此次疫情,其對美國的沖擊之大,遠遠超過一戰和二戰,也超過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我認為這是僅次于美國南北戰爭的一次對美國本土的歷史性沖擊。

但南北戰爭有很多進步意義,給美國工業化,以及統一經濟規模和勞動力市場創造了條件,還獲得了一個解放黑奴的“美名”,而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疫情留給美國的,是經濟大幅衰退,國民大量死亡,層面不斷涌現的笑料,以及美國幾百年攢下來的硬實力和軟實力同時被削弱的歷史性重大事件。

如果你知道美國二季度32.9%的經濟萎縮,還是在美國較為寬松的疫情應對政策,以及政府巨大的資金救濟之下完成的,你就應該明白,這次疫情對美國的沖擊到底有多大了。

今年的3月25日,美國白宮和國會參議院就2萬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達成協議。根據救助法案,失業的美國人有權每周領取600美元的緊急失業救濟金,直到7月底。

大家可以算一下,每周600美元,也就是每周超過4000人民幣,一個月的話差不多就是17000元。但這就讓美國民眾度過危機了嗎?

按照美國國家統計局上周的數據,在前一周有近3000萬美國人沒有足夠的食物吃飽。在2.49億受訪者中,大約有2390萬受訪者表示他們在截至7月21日的一周內"有時吃不飽",大約542萬受訪者表示他們"經常吃不飽"。"有時吃不飽"人數創調查開始以來12周的最高,"經常吃不飽"人數則創5月26日以來最高。請注意,這是美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調查數據,不是媒體隨便搞出來的。

這就是為什么就算疫情反彈,冒著感染人數激增的風險,美國也要重啟經濟的原因,因為如果還不復工,美國真要鬧饑荒了。

很多人可能會說,美國物產豐富,比中國人富有多了,挨餓是不可能的,別故意貶低人家來抬高自己。其實物產豐富跟是否挨餓真沒有太大關系,如果經濟無法正常運轉,就算有食物,也很難分配到需要食物的人的手里。

工業社會是嚴重依賴于分工和交易的,在美國,直接生產食物原材料的人數只占美國總人口的不到2%,如果經濟無法重啟,整個生產、運輸、分配環節就會嚴重受限,僅僅依靠政府自己的系統去分配食物是不太可能的。

在工業社會和市場經濟背景下,國家經濟危機的誕生,往往不是因為產出少了,而是分配機制遭遇沖擊的結果。大家可以想想,住在紐約和洛杉磯的人,如果超市里沒有了東西,就算你手上有錢,你也照樣得挨餓。

比如1929年-1933年的美國大蕭條,要知道那時美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生產能力全球第一。我舉個例子,比如按照人均水平算,2017年中國汽車產量達到巔峰時,仍然不及1929年美國水平的一半。

但就在這樣強大的生產能力之下,大蕭條依然降臨,大蕭條期間,美國非正常死亡人數高達700多萬,絕大多數是因為自殺和營養不良。而另一邊,由于賣不出去,美國農場主把谷物大量焚燒,大量牛奶倒入了密西西比河,一時間,整個河流成了“銀河”。

大蕭條期間倒掉的牛奶

大蕭條期間無家可歸忍饑挨餓的人

__

大蕭條期間跳樓的人

__

我在此前的文章里面,提到過這樣一句,我說僅僅依靠生產是難以產生持續價值的,社會運轉真正需要的是刺激交易,交易才是價值的核心,因為交易是維持分配的最強大工具。一些同學留言反駁我的觀點,但我想說的是,如果沒有更多交易出現,生產本身就是透支,是危機的前兆。靠慈善和計劃性分配能維持經濟運轉嗎?當然可以,但不可持續。

聲音 | 肖磊:買入比特幣并不是做空全世界,恰恰是做多全世界:財經專欄作家肖磊發文稱,在整個數字貨幣圈子里,有一些文化是比較流行的,類似于叛逆的文化,比如買入比特幣就是做空全世界等這種認知,反而顯得很有個性,導致很多投資者覺得,像比特幣這種去中心化的資產,具有抗管制和審查,以及避險的屬性,只有在大家都對政府和經濟悲觀,對主權貨幣等沒有信心的時候,才會發揮出更大的作用,所以持有比特幣,相當于是看空了全世界。這種說法完全是錯誤的,恰恰相反,持有類似于比特幣這種虛擬資產,反而應該是堅定的看好全世界才對。肖磊表示,比特幣從技術上來說,是依賴于現代最前沿科技的,是去中心化的,是不需要任何國家或機構背書的,自我生存能力非常強。這恰恰說明要誕生和運行比特幣這種東西,對社會發達程度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只有社會越來越發達,越來越好,比特幣的價值才會越來越大。肖磊認為,比特幣這類虛擬資產,是人類文明走向高維度,社會走向更發達的象征,那么他們的價值,也將會在更文明和更發達的社會才能體現出來,所以買入比特幣,并不是做空全世界,恰恰是做多全世界。[2019/9/17]

美國二季度經濟拯救計劃,花出去了超過2萬億美元,我們可以將其看成是慈善和計劃性分配,總額度相當于季度GDP的接近50%,但美國經濟照樣陷入了歷史性危機。也就是說,如果美國無法重啟經濟,就算給每個人發比原來工作當中掙到的還要多的錢,經濟也會陷入嚴重的衰退,因為這種分配如果持續下去,將嚴重扭曲市場行為。

根據美國《紐約郵報》7月28日的報道,佛羅里達州一名叫海因斯的男子,已經被指控用欺詐手段從美國聯邦政府疫情期間的“工資保障計劃”中騙取近400萬美元,而其中一部分錢用來購買了蘭博基尼跑車。

那我要表達一個什么意思呢,我的意思是,盡最大可能的控制疫情,并迅速重啟經濟,才是對民眾最大的“福利”。如果在無法控制疫情的背景下,退而求其次的用巨額“救濟”計劃來維持經濟運轉,其代價可能會更大。

按照目前美國應對疫情的邏輯,越是無法有效控制疫情,就越需要重啟經濟,因為如果再按照二季度的經濟數據走下去,美國經濟將直接崩潰。

美國拉動就業和支撐經濟運轉的,主要是第三產業,也就說,美國重啟經濟意味著大量的人員接觸,這又加速了疫情的反彈。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新冠疫情并沒有隨著氣溫的升高而消失,再過幾個月,美國將進入到流感高發的秋冬季節,也就是說會更加促使新冠疫情的傳播,其后果難以想象。

基于美國重啟經濟的需要,以及疫情持續傳播的現實,我可以做這樣一個判斷,美國幾乎可以說必將走向群體免疫,其代價將很可能是超過50萬人的死亡。

關于疫苗,我本人并不樂觀,目前的新冠疫苗研制,是把十年以上的疫苗研制周期縮短為一到兩年,這不符合科學邏輯,難度是巨大的。另外,就算研制出來了,大規模生產也需要時間,而美國現在連檢測都無法有效覆蓋,如何保證大家都去接種疫苗呢?要知道流感疫苗已經出來很多年了,但每年因流感死亡的美國人依然有數萬。應對呼吸道傳染疾病,疫苗的作用可能還不如戴口罩有用,但問題是,疫苗成了美國上下唯一的希望,這恰恰可能是另一個重大風險。

因此,我要說的是,從國家主要任務這個戰略性層面來說,美國最迫切的,也是第一大任務,根本就不是什么應對中國的“威脅”,而是盡最大可能控制疫情。

當中國、歐洲和日本等主要經濟體,都基本控制住了疫情,而美國無法有效控制的時候,意味著不僅僅是中國,其他國家跟美國的人員往來和各種互聯互通都會受到比較長期的限制。

當全球各地的人們發現,美國反而變成了“危險”之地,好像不去美國也可以,沒有美國的世界也沒有那么糟,且都對美國人不愿意開放邊境的時候,這將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現像。

當然,我這里不是來幸災樂禍的,而是要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我們要搞明白未來真正的歷史大變局,首先得從現實當中,看懂每個國家的第一威脅和第一要務。這是非常關鍵的,可以說是決定生死存亡的事情。

美國現在整個國家的第一威脅,是疫情,主要任務應該是重振經濟,給全球做表率,帶動全球經濟復蘇,創造各國對美國的依賴度,而不是不管國內疫情,然后把注意力放在跟中國較勁上面。按照目前的狀況,帶動這一輪全球經濟復蘇的很可能是中國,如果美國還是搞不清主要任務,到時候擁有的將不僅僅是對中國的焦慮感,而是失敗感。

一個國家一旦搞錯了主要任務,其后果是非常嚴重的。我舉個例子,比如中國為什么能在短短四十年的時間里,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中國把主要任務放在了搞經濟建設上面,假設中國還是以對內階級斗爭,對外意識形態斗爭為主要任務,那中國也很難有今天。

同樣的道理,如果此時的美國,不是以抗擊疫情和重振經濟為主要任務,給美國帶來的影響,將是歷史性的。這恐怕也是歷史大變局的其中一個推動因素。

那客觀的講,如果美國的第一要務是控制疫情,第二要務會不會就是應對中國“崛起”呢?我認為美國的第二要務也不是應對中國“崛起”,因為種族主義已經成為威脅美國社會更突出的“隱患”。

美國雖然新教白人占有絕對的多數,但少數裔已經成為美國各行各業不可缺少的存在,新教白人對美國絕對的控制實際上正在被動搖,這是從來沒有過的。

很多人可能覺得,是外界夸大了美國的種族危機,畢竟美國從全球看,是種族問題解決得比較好的國家,全球還有很多國家,都是比較單一的種族,美國能夠變成一個多種族國家,并發展得這么好,已經很厲害了;以前也不是經常爆發種族運動嗎?美國不照樣過得很好。

聲音 | 肖磊:從馬庫斯的證詞看 Libra打造世界貨幣是唯一方向:肖磊昨日在微信公眾號發文《人民幣缺席libra貨幣籃子,美國的目的達到了》,文章表示,美國所謂的監管壓力,可能不僅不會讓libra流產,更大的可能是讓libra具有了持續傳遞Libra功能細節,以及塑造品牌優勢的能力。同時達到了饑渴營銷的目的,用各種方式延遲libra的發布反而可能是一種策略。如果你從馬庫斯的證詞去看,Libra不僅沒有因為各方的爭論,以及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各國監管機構的施壓,而改變產品結構或目標,反而更加毫不掩飾的明確了推出新的世界貨幣這一目的。從馬庫斯的證詞看,打造世界貨幣是唯一方向。也就是說,libra沒有去迎合監管,把libra變成一種權益資產,或類似于很多數字貨幣所謂的軟件的使用權限和激勵機制(比如EOS或以太坊等),更不是一種內部積分系統,Libra就是要做世界貨幣,要做支付工具。[2019/7/17]

但我想說的是,當美國處在一個高速成長的時代時,所有的問題,都能用發展的模式解決,美國之所以在以前沒有遇到超出新教白人控制的種族問題,原因是,美國從建國至今,都處在國運上升的通道當中,就算生活在最底層的少數族裔,其生活條件改善的速度,也是高于其他國家民眾的。

而現在的問題是,美國的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已經無法席卷底層民眾,更多的美國底層少數裔,其改善生活和改變命運的難度越來越大,如果再遇到像疫情一樣的沖擊,其動搖的將是美國的治理根基。

這次特朗普的當選,以及整個執政團隊釋放出來的種族主義信號,其實已經可以明顯的看出,這是新教白人逐步失去自信,尋求控制權的一種反彈性表現,這在美國歷史上也是從來沒有過的。

據美國人口普查局最新估計,在過去的十年里,美國的人口增長全部來自少數族裔。非西班牙裔白人占總人口的比例降至60%,其中位數年齡上升到43.7歲,比其他任何族裔的西班牙裔平均年齡大10年多,而西班牙裔人口新增了1010萬,黑人和亞裔美國人居于兩者之間。

那影響是什么呢,比如三十年前,如果你去美國,學會英語就可以了。可是現在呢,如果你去美國南方,不會西班牙語,可能壓力會比較大,融入就比較難。在新墨西哥、佛羅里達等這些州,西班牙語都快成為主導語言了,而且這里的拉丁裔信奉天主教,跟新教倫理相比,天主教是以貧窮為榮的,認為貧窮是進入天堂的門票,為了榮耀上帝拼命工作掙錢又節儉的新教白人,在這些拉丁裔眼里,最終是要進地獄的。

我雖然說得有點夸張,但美國諸多學者已經有過判斷,就是對美國價值觀威脅最大的,正是無數拉丁裔的北上,他們會把美國變成第二個墨西哥。

從表面上看,美國的種族矛盾,是白人至上的問題,其實最根本的,是美國未來發展由什么價值觀主導的問題,就像一百多年前的南北戰爭,看上去是黑奴問題,實際上是工業和農業發展路線之爭,未來美國南北沖突,將是新教白人和拉丁裔等之間的價值觀之爭。要知道美國整個人口都在向南遷徙,也就是說,北方的新教白人,未來更多得融入到南方西班牙語系,而不是少數裔融入到新教白人社會。

這就是為什么我說時下爆發的美國種族問題,跟歷史上美國所經歷過的所有種族問題都不是同一個概念的原因。這種由價值觀分歧主導的內耗隨著美國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的不斷增大,會變得越來越棘手。這就導致美國再很難承受住外部的失敗,一旦外部出現比較明顯的壓力,國內矛盾就會迅速加劇。所以我認為種族問題,是美國目前面臨的僅次于疫情的第二大任務,而且是一個非常艱巨且長期的任務。

在這種背景下,就算把中國塑造成整個美國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敵人,來轉移疫情問題和種族問題引發的內部分裂,也難以彌合美國面臨的戰略性危機。

美國政府現在放棄和忽視國家應該重視的第一和第二大任務,來把應對中國“崛起”塑造成美國政府的第一要務,我不敢說會給美國帶來何種后果,但現實層面來說,美國將面臨殺敵1000,自損2000的惡性循環。

因為在國際社會,沒有人會認為美國扯起意識形態大旗,封殺華為、抖音等,并將病化,是美國強大自信且充滿魅力的象征,大家都在瞪大眼睛盯著美國的疫情和種族問題的發展。

而更主要的是,對于美國的各個“盟友”來說,應對中國的“崛起”更加不是其自身的第一要務。

在后疫情時代,大部分國家的首要任務依然是恢復經濟,對于發達國家來說,商業是的核心,所以在某些時候,發達國家可能會擔心中國出現對商業的極端舉措,因為中國是“強勢”政府,但現實是,像印度、美國這樣的“自由、民主“國家,所謂的大市場、小政府國家,反而可以肆意禁止其他國家的企業,肆意封殺其他國家的商業運作,肆意違反商業的基本契約精神。

更搞笑的是,最近特朗普說,如果微軟收購美國抖音業務,美國政府要抽成,我看到這個消息,真的是喝在嘴里的茶都噴了出來,你要禁就禁,要強制收購就收購,怎么還跑出來抽成?這比此前放言讓大家喝消水殺新冠病更令人無語。細細品來,美國在對付中國方面,已經印度化了,主要手段變成了撒潑打諢,我覺得我們應該高興才對。

反觀中國,在美國和印度如此喪心病狂的時候,也沒有在商業領域做出過激的行為。當中國變成自由貿易的捍衛者,對保護私有財產,維護各類企業合法利益的意志持續下去,諸多國家會發現,美國扯起的意識形態這桿大旗,會變得十分蒼白。

如今,捍衛老大地位成了美國最迫切的需求,這種需求之強烈,是很多人難以想象的,類似于“擋我者死”的邏輯,所以最后很多國家會發現這樣一個現實,美國推崇的不是“不自由毋寧死”,而是“當不成老大毋寧死”。那就有點尷尬了。

聲音 | 肖磊:IEO的本質是發行有價證券 需要嚴格的監管體系監管:針對今日互金行業發文提醒警惕IEO一事,財經評論員肖磊表示,嚴格來說,IEO本身的屬性還是一種發行有價證券的行為,從監管的層面講,這個是需要嚴格的監管框架才能發行,所以如果在現有法律框架下,IEO確實是一種不在監管框架之下的法外行為,如果是針對國內的用戶,國內是有監管責任的,但目前的問題是IEO這種發行,大部分發行主體在國外,投資者也很少用現金進行購買,而是使用了比特幣等各類數字資產,這就無法定義其是否是一種公開募資行為,如果比特幣是一種政府認可的資產,這種行為就會直接遭遇監管的追責,但目前國內對比特幣的定義和交易都還處在一個十分模糊的階段,所以IEO正是在這種灰色地帶野蠻生長起來的,類似的數字貨幣發行方式也都存在這樣一個問題,但如果規模擴大,參與人數增多,影響擴散較快,監管可能會有很多禁令或措施出臺。[2019/3/22]

那直接刺激美國新教白人內外開弓、強烈反彈的到底是什么呢?我覺得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對內,是對少數族裔的戰略性控制逐步失效,其建國以來的價值觀體系遭遇沖擊所致;對外,盟友對美國重視程度降低,尤其是在經歷了中國企業的競爭和疫情的沖擊之后,自信心也受到一定的沖擊。這就導致新教白人的反彈是前所未有的。這就好比一個黑社會老大,在家老婆孩子不聽話,在外收保護費越來越難,能不暴躁嗎?

其實國家形象本身也是一種“品牌”,一方面是靠努力奮斗和持續服務得來的,另一方面也是熬出來的,“軟實力”就像奢侈品品牌,沒有個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是出不來的,但要毀掉它,是很容易的。

這種背景下,如果我簡單的說,其他國家最終不會跟著美國走,很多人當然是不會理解的,那我就基于每個國家首要任務和次要任務這樣一個邏輯來做個簡單分析。

目前除中美以外全球和經濟影響力最大的幾個國家和經濟體是,歐盟、日本、印度、英國、法國、韓國、俄羅斯、東盟等,我們一個一個來看。

先說歐盟,大家知道歐盟的第一要務是什么嗎?我來告訴大家,歐盟的第一要務是團結,第二要務是擺脫美國控制,第三要務是防止俄羅斯西進,第四要務是能源安全。至于應對中國崛起,恐怕排不到前五,而且恰恰是由于中國的崛起,給歐盟提供了擺脫美國的機會。

最近有幾件事情很多同學反饋有點看不懂,一個是特朗普罵德國是騙子,德國也并沒有用實際行動挽留美國從德國撤軍;第二個是美國邀請俄羅斯參加G7會議,德國明確反對;第三個是美國堅定的制裁俄羅斯輸往德國的天然氣管道北溪2,而德國等歐洲國家都反對。

是不是有點亂,既然德國和俄羅斯都希望建能源合作,歐洲也都反對美國對能源管道的制裁,德法都在尋求跟俄羅斯改善關系,但為什么德國反對俄羅斯參加G7會議呢?既然美國從德國撤軍,是德國的損失,那德國為何不答應美國的要求呢?美國為什么要罵德國是騙子呢?

說白了,美國從德國撤軍,以及把北約基地搬到比利時這事,美國確實是被“坑“了,因為站在德國的角度,假設希望由美國繼續保證德國的安全,那增加軍費是應該的,你看日本就很痛快。所以,本質的問題是,德國現在并不認為美國的駐軍對德國有什么實質性的意義。

反而由于美國對北約的控制,使得歐盟的整合遭遇困境,歐盟已經完成了從貨幣到的整合,接下來就是從財政到軍事國防的整合,但如果讓大家覺得,像德國這樣的歐盟第一強國,其國家安全都依賴于美國,那德法如何整合歐盟的國防呢?

所以,逼走駐德美軍,是德國無論如何都要完成的任務,而現在美軍逐步撤了,反而給外界的感覺是,美國太霸道了,欺負了德國,所以特朗普才罵德國是騙子。因為玩這一套,要不是美國國力足夠強大,真還不是歐洲這些國家的對手。當年美國就是被英德法給玩怕了,才采取了孤立主義,不愿意去摻和歐洲事務。

有一條新聞大家應該注意下,就是德國《周日世界報》剛剛發布了這樣一條信息,德國和法國軍工企業希望盡可能在生產軍用裝備時,避免使用美國技術,其原因包括保護數據。

我可以告訴大家,這已經是非常重要的信號了。早在2018年,德國就拒絕購買美國的F35,要知道購買F35是作為美國核心盟友的標配,你看日本、英國等在購買F35方面多積極。

其實不僅是德國,還有法國也拒絕購買F35,當然,其中一個原因是德法有能力研制自己的戰機,在去年的巴黎航展上德法聯合研制六代戰機“未來空戰系統”全尺寸模型首次公開亮相。再加上今年法國開建新航母,試射潛射型彈道洲際導彈,都在給美國和歐盟內部釋放一個信息,那就是歐盟自己有能力組建獨立軍事體系。

德法展示的歐盟六代機

那我們回過頭來再回答,為什么德法希望跟俄羅斯改善關系,德國也反對美國制裁北溪2天然氣管道,但歐盟卻不僅維持了對俄羅斯的制裁,德國還明確反對俄羅斯參加G7呢?原因很簡單,同樣是為了歐盟的團結。

G7是組織,德國反對俄羅斯參加G7的原因最根本的一條,是對俄羅斯吞并克里米亞的不滿。大家可以想想,現在東歐國家,尤其是加入歐盟的諸多東歐國家,面臨的最大威脅是什么呢?當然是擔心俄羅斯吞并他們,如果德國不在問題上非常鮮明的表明立場,歐盟內部就會認為德國可能會為了跟俄羅斯的經濟利益,犧牲東歐成員國的利益。

所以德法未來在全球問題上,肯定會變得十分強硬,因為這牽扯到歐盟團結的問題,而我已經說過了,歐盟團結是德法第一要務。在團結歐盟方面,德國也會恩威并施。我舉個例子,比如波蘭現在對美國駐軍十分熱衷,對德國意見比較大,影響了歐盟的團結,知道德國如何惡心波蘭的嗎?

肖磊:EOS是炒幣3.0,并不是區塊鏈3.0,自組織也可能是個偽命:500金研究院院長肖磊最新文章指出,區塊鏈的3.0版本,目前還沒出現,沒有任何一個應用,在3.0的時候,還是一個如此小眾的市場,還停留在線上技術層面,這個是不合理的,更重要的是共識的穿透力遠遠低于利益刺激,這個會限制規模性用戶的出現。因此,EOS,更多的可能是一個符合炒幣邏輯的區塊鏈概念形式,是一個非常好的標的,而不是真正的區塊鏈3.0。[2018/4/16]

默克爾新委任的德國駐波蘭大使洛林霍芬男爵,讓波蘭人很憤怒,因為他有納粹血統,完全不能接受。洛林霍芬的父親貝恩德曾是希特勒的副官,1939年因入侵波蘭的戰功而獲得鐵十字勛章。波蘭要求換一個駐波蘭大使,結果默克爾拒絕,要求波蘭迎接新大使。大家可以想想這其中的“內涵“。

那我到底要表達什么意思呢?我要說的是,以德法為主導的歐盟,或許會為了附和美國,對中國采取一些方面的操作,以減少美國在德法試圖擺脫美國控制方面采取更多的報復,變成了一種交易籌碼,但德法的第一要務,甚至是第五要務,都不是什么應對中國崛起。因此,拉著歐盟圍堵中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偽命題。

那中國崛起給歐盟到底帶來了利益,還是帶來了威脅呢,可能只有歐盟各國內心最清楚,中國現在是歐盟的第一大進口來源地,第二大出口市場。中國的崛起使得美國的關注焦點東移,歐盟在外交等活動當中受到的牽制更少,提升了各領域的獨立性,這種機會如果不是美國注意力東移,歐盟恐怕是很難得到的。

很多人說,中國利用美國打阿富汗和伊拉克等戰爭的機會,經濟迅速發展,獲得了難得的發展空間。我覺得這是正常的,憑什么中國就不能發展呢?而真正借助美國注意力轉移,迅速做大經濟和影響力,并實施“擴張”邏輯的恰恰是歐盟。只不過其手段更高明罷了。

我這里給大家舉兩個例子,一個是,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被肢解得七零八碎的蘇聯對美國已經沒有了威脅,而俄羅斯忙著融入西方,正在變賣蘇聯剩下的家產,原蘇聯體系內的精英和科學家忙著移民,對美國和西歐暫時也沒有什么威脅了。

于是美國把注意力就放到了經濟剛剛有所起色的中國身上,這一時期中國遭遇了美國的制裁,美國制造了臺海危機,炸了中國的大使館,撞了中國的飛機等等,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同樣是這個時期,在德法的推動下,歐元誕生了。也就是說,就在美國把注意力東移的時候,在德法的推動下,美元的第一大競爭對手歐元誕生了。

第二個是,就在2001年,美國遭遇恐怖襲擊,后來發動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的時候,歐盟趁機迅速擴容,比如就在伊拉克戰爭打得正酣的時候,2004年加入歐盟的國家有10個,要知道在此之前,歐盟所有的成員國也只有16個。

如今美國三番五次的刺激波蘭脫歐,對英國脫歐拍手叫好,那大家想想,如果當時美國不是忙于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需要德法的支持,會眼睜睜的看著這么多國家加入歐盟嗎?

所以大家應該能看到,其實隨著蘇聯的解體,美國依然需要德法,但德法已經不是很需要美國了,因為當大家的第一要務是發展經濟的時候,美國和德法就成了更明顯的競爭對手,因此蘇聯解體后當美國把重點放到中國,德法就迅速推出了歐元,而且為了打消美國的顧慮,法國在1992年主動再次加入“北約“,要知道法國早在1966年就退出了北約,為何反而在蘇聯解體后主動加入呢?說白了,就是為了加速歐洲的一體化進程,同時麻痹一下美國,畢竟加入北約,就意味著把安全問題交到美國手里了,顯示了對美國的誠意。

等到美國陷入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的時候,歐盟迅速擴大,把成員國一下子就增加了10個,而且歐盟不是盲目的擴張,歐盟對成員國制定了非常嚴苛的加入條件,并保證了新加入者的體量都比較小,更好“管理”。這意味著一旦加入,其實就失去了很多主權,歐盟在國際經濟和貿易當中的影響力變大,德法在對外方面,所擁有的,將是整個歐盟的資源。

就在這次美國把注意力再次轉移到中國之后,德法在建立統一國防方面,已經不再有所掩飾了。這種背景下,美國想讓歐盟聯合起來對付中國,恐怕最后被耍的將是美國。

等德法逐步完成獨立的國防體系,東歐國家突然會發現,美國能給的抵抗俄羅斯的“安全“資源,德法一樣能給,而美國不能給的統一市場,德法同樣能給,那個時候東歐國家拋棄的將不是德法,而是美國,歐盟可能會出現第三次擴容,同時完成在國防和財政等領域的整合,成為美國另一個強大對手。

很多人還有一種說辭,認為美國和西歐同根同源,怎么說也是表兄弟,我覺得有這種想法的人,就是不懂西方歷史。從歐洲大陸到殖民地,西方各國之間的戰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美國當年差一點也是南北分治,就是因為英國支持南方,法國支持北方。分裂和削弱競爭對手,做大自己,是歐洲永恒的主題,這里面不管對手是誰。難道德法對美國打擊空客、肢解阿爾斯通、毀掉德意志銀行、支持英國脫歐、鼓動波蘭脫歐等等都無動于衷?錯了,德法只是壓住了怒火。

****

我們再來說一下英國,英國現在的第一要務是什么呢?我認為英國的第一要務是防止被德法整合到歐盟體系,所以脫歐應該是英國的第一要務;那英國的第二要務是什么呢?由于脫歐是第一要務,那就要把脫歐的影響降到最低,所以英國的第二要務就是要加強跟歐盟之外的其他國家的關系,尤其是跟美國的關系。

那應對中國崛起是不是英國的其中國一個任務呢?其實恰恰相反,英國這個時候最需要的是其他貿易伙伴,除了美國,中國對英國十分重要,但既然重要性里面,美國排第一,而美國又正在打壓中國,那英國當然是選美國。所以,英國跟著美國刺激中國,很大的原因就是為了站隊而站隊,象征意義大于實質意義,口號大于實際行動。

知名財經專欄作家肖磊:“石油幣”背后可能是一個重大的“陷阱”:昨天,地球上誕生了第一個以主權國家為主體而推出的加密數字貨幣。南美洲的委內瑞拉開始預售該國發行的“石油幣”,發行總量為1億個,發行價格為60美元/個,對應50億桶石油,基于以太坊ER20代幣技術。

然而,知名財經專欄作家肖磊認為,“石油幣”背后可能是一個重大的“陷阱”。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這次“石油幣”的發行,背后真正的操刀者是誰,或者說是誰給馬杜羅總統提的整個策劃案。委內瑞拉還處在美國的制裁之下,但“石油幣”的預售,已經吸引了來自卡塔爾、土耳其和其他中東國家的投資,更重要的是,也吸引力了來自歐盟和美國的投資。[2018/2/22]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英國最后也拒絕使用華為了,但我認為這其中的原因并不是英國對華態度發生了本質轉變,而是拒絕使用華為,是英國站隊美國的具體表現,否則拿什么來證明英國是站美國一邊的呢?總得有點實際行動吧。

其實我要說的是,應對中國崛起在英國的主要任務里面,前十都排不進去,而且英國恰恰不希望中國經濟啞火,否則英國每年的留學生收入缺口怎么辦?英國的房價誰來維持?房產稅還能收上來嗎?倫敦金融中心還能不能依靠未來人民幣的增量業務來重奪輝煌,跟紐約競爭了?

當然,作為亞歐大陸域外的島國,英國確實是比較擔心大陸國家的合作和持續做大的,這里面也包括對中國的擔心,但現在已經不是殖民時代了,東南亞已經沒有半塊英國的殖民地,英國更在乎的是德法主導下的歐洲大陸,因為這個離自己太近了,所以美國覺得聯合英國主要是為了牽制中國,但英國聯合美國真正的目的是為了牽制歐洲大陸,看似聯合,但目的是完全不同的。

其實英國想要盡快的從三百年一遇的經濟衰退當中復蘇,中國市場的拉動必不可少。

現在只要出現對中國不友好的言論,國內很多人就覺得中國是“四面楚歌”,但大家有沒有發現,中國“四面楚歌”了這么多年,結果經濟增長是最快的,科技發展也是最快的,跟各國的貿易增速也是最快的。反而很多人眼中的國際關系比較好的國家,經濟卻停滯不前,這種例子舉不勝舉報,這又是為什么呢?

另外,除了歐盟和英國,俄羅斯跟中國的關系非常特殊,美國是否可以拉動俄羅斯來圍堵中國呢?我們依然需要從國家任務排序這個角度來分析。

俄羅斯的第一要務是什么呢?我認為依然是發展經濟,如果經濟再搞不上去,、外交和軍事的影響力維持都很困難,更不要說是擴大了。問題是,美國能幫助俄羅斯經濟復蘇嗎?

事實是美俄兩國在經濟層面是競爭關系,比如能源、軍工和農業出口,美國和俄羅斯都是直接的競爭對手,美國如何幫助俄羅斯完成發展經濟的任務呢?是跑去俄羅斯建個工廠?開玩笑,俄羅斯整個國家的消費總額,還不到中國廣東一個省的70%,對于歐美高附加值產品而言,俄羅斯的市場規模和勞動力根本就無法支撐其銷售和生產。

所以縱觀全球,能幫助俄羅斯經濟復蘇的,只有中國,也許歐洲會有一定幫助,但歐盟從層面對俄羅斯的排斥,以及美國對俄歐能源合作等的反對,會使得俄羅斯不會特別熱衷于跟歐盟的經濟合作。

那中國崛起對于俄羅斯意味著什么呢?當然,對于俄羅斯來說,肯定是有很多“不舒服“在里面的,嫉妒之心肯定是有的,但問題的關鍵點在于,此前對于美國這樣強大的國家,并一直視俄羅斯為眼中釘肉中刺,都拿俄羅斯沒辦法,中國難道真能威脅到俄羅斯嗎?

所以俄羅斯很快會想明白,中國再強大,也沒有美國強大,更沒有美國那樣對俄羅斯充滿根深蒂固的敵意,美國都不能把俄羅斯怎么樣,中國會主動去威脅俄羅斯嗎?當然不會。

所以,中國的崛起,對俄羅斯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不是威脅。美國拉攏俄羅斯圍堵中國,最終也只能自感無力。

關于東盟和日韓,我重點說一下日本,那日本的第一要務是什么呢?我認為既不是發展經濟,也不是跟美國搞好關系,更不是遏制中國,日本的第一要務是“平衡“。

發展經濟對日本來說固然重要,但日本經濟基本上是靠慣性來運作的,是一個非常成熟且具備競爭力的經濟體,所以日本只需要保證現有的國際秩序不變,就是對其經濟發展最好的幫助。

那中國的崛起有沒有打破現有秩序呢?恰恰相反,是美國要改變現有秩序,日本本來跟中國做生意做得挺好,結果美國上來說,你把你的工廠從中國遷出吧,你別跟中國合作了吧等等。

其實在美國的盟友里面,日本是最聽話的,那日本對中國的崛起一點都不擔心嗎?當然擔心,日本擔心的是被中國“報復“,日本在侵略中國等問題上,認錯態度不好,但深知中國人是如何看待那段歷史的,所以日本是有這種擔心的。但在經濟方面,日本從來沒有認為說中國會一直很弱,早在二十年前,日本大部分專家和民眾,就已經認為中國經濟一定會超過日本,只是后來他們沒想到超越得這么快。

所以,其實只要中國和日本都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日本從本質上來說,不會跟著美國硬剛中國,但由于日本從主觀和客觀的角度,目前依然無法擺脫美國的影響,所以日本需要“平衡“,也就是在美國最在意的地方,跟中國對著干,但只要在美國不關注的地方,一定是尋求跟中國合作的。

同時,日本的問題,也跟東盟各國和韓國的問題類似,因為從幾千年的歷史來看,周邊國家都習慣了一個強大的中國,只要在國力上中國比日本強大,日本主動挑釁中國的可能性不大。

當年日本是看到了1840年開始的鴉片戰爭,中國清政府每次都是輸給西方列強,才敢跟中國打中日甲午戰爭的,中國輸了之后,簽協議,日本都要求清政府不能使用“中國”這個名字,認為一敗涂地的清政府是給中國文化和黃種人丟臉。所以從日本的歷史來看,早已習慣于一個強大的中國,而不是衰敗的中國。

中國的“崛起”引發的周邊國家的注意,跟歐洲各國面對某個單一國家崛起的邏輯完全是不一樣的。比如在歐洲,如果德國強大了,大家就聯合起來對付德國,如果法國強大了,大家就聯合起來對付法國,如果是英國或俄國強大了,也會聯合起來對付這些國家,所以歐洲一直以來尋求的是一種“勢均力敵”。

為什么美國總是誤判中國周邊的局勢呢,原因就是,美國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幾千年來,中國以及周邊的局勢,都是單極的,而不是多極的,這種平衡反而是比較穩定的,中國并未因為自己的強大而吞并過其他國家,歷史上中國幫朝鮮數次打退了日本的入侵,而在東盟地區,中國幫助這些國家消滅了海盜,讓海上商路重新繁榮了起來。

比如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在馬六甲剿滅了世界上最大的海盜集團陳祖義,維護了東南亞海域的安全。后來東南亞地區海盜泛濫,恰恰是因為明朝中后期“海禁”所致。

這些歷史事實,其實無論周邊國家現在如何修改歷史,其實也是無法扭轉的事實,因為到了最后,大家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既然中國強大了就會擴張,那為什么離中國如此之近的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澳大利亞等等,都成了西方的殖民地,而不是被此前更強大的中國所占領呢?

所以,現在美國站出來在東南亞地區渲染中國威脅論,實際上是有點自說自話的感覺,因為美國是按照理解歐洲大陸的歷史來看待東南亞的。令美國十分困惑的可能是,你們為什么就能容忍和接受一個持續崛起的中國呢?

其實美國不知道的是,在沒有美國的數千年里,人家就已經接受了一個比自己強大幾十倍的中國,而且是和平相處了數千年。你現在天天要站出來說中國是“威脅”,說一兩次可能管用,但說得久了,大家反過來會質疑你的目的。

所以,包括日本在內,中國周邊的東南亞國家,很難從你死我活的這個角度,跟著美國圍堵中國,因為這些國家的第一要務根本就不是什么應對中國的崛起,而是如何在跟中國的貿易當中獲得更多利益。

我覺得蓬佩奧之流,可以來參觀一下中國正在發掘的“南海一號”沉船,該船1987年在廣東省臺山市海域被發現了,距今已經800多年,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船上已經發掘出來的文物多達18萬件,包括瓷器、錢幣、絲綢、金銀銅錫、竹木漆器以及動植物遺存等等。足以反映出當時中國國力之強盛,跟東南亞貿易之緊密,以及海上絲綢之路之繁榮。

南海一號博物館

__

南海一號發掘現場

__

請注意,這是800多年前,整個歐洲還處在野蠻的十字軍東征時代,而200多年后哥倫布才發現了美洲大陸,更不要說美國那時在哪兒了。

未來隨著中國經濟影響力的擴大,美國跟中國國防實力的逐步接近,東南亞國家逐步會明白,美國既不能給他們帶來絕對的國防安全,也無法帶來更大的經濟利益,這個時候中國的友善和貿易輻射就變得非常稀缺了,反過來被拋棄的,將是美國。

接下來再講一下印度。

印度其實是需要中國重視的,因為印度的第一要務反而是中國,原因是,印度目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是如何團結國內,推動國內的改革,這就使得印度一方面需要復興宗教,比如莫迪就用復興印度教的方式,團結國內,但這種方式也使得印度分裂加劇,畢竟印度國內還有超過2億的穆斯林,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制造一個外部的“敵人“,來團結所有民眾,來塑造大家對印度這個國家概念的認同,這樣就可以凝聚共識,并推動改革。

那我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很多人可能又要問了,印度現在疫情那么嚴重,印度政府的第一要務不應該是控制疫情嗎?其實對于印度政府來說,控制疫情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目標,同時也沒有人會覺得印度政府沒控制住疫情,其政府聲譽就會受損。

所以,疫情肯定對印度會帶來巨大的沖擊,但基于印度的產業結構,其實疫情對印度的沖擊,跟疫情對美國的沖擊,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印度80%以上的人口以農業為主,生老病死基本都在自己的土地上,很多人生病了都不知道是什么病,去醫院的都很少,所以這種背景下,印度政府面對的壓力其實并不是很大。

印度抓住中國不放,有美國等背后支持的原因,但更多的依然是印度政府的自身需求。這里面我們需要把目光放得更長遠一些來做分析。

很多人可能覺得,如果全球工廠都搬去印度,印度經濟發展起來了,國力強大了,對中國的威脅可能就更大了。其實恰恰相反,印度經濟越發達,越重視經濟建設,才會珍惜和平。

而西方沒有搞清楚的是,一旦印度經濟再躍上一個臺階,首先沖擊到的,并不是中國,而是西方。現在印度的GDP已經超過了英國和法國,而且早就超過了俄羅斯,要知道印度可跟德國和日本不同,德國和日本是二戰戰敗國,有歷史包袱,而印度沒有,所以當印度經濟崛起之后,首先要取代的,將是英國和法國,以及俄羅斯這些國家的國際地位。

此前疫情爆發的時候,印度首先就禁止了對美國醫藥的出口,導致特朗普直接警告印度,如果不取消限制,就要制裁印度。其實印度是一個特別愿意使用各種手段的國家,手上稍微有點牌,恨不得一下子都打出去,讓對方立馬害怕那種。這對于很多發達國家來說,其實是非常忌憚的,這就是為什么美國此前也同時在尋求制衡印度,因為印度跟其他國家的合作,是要占主導地位的。

我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現在聯合國五常是美中英法俄,印度一直想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假設在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不擴容的情況下,想新加入,就必須得有國家要退出,這個時候大家覺得誰的壓力最大?肯定不是中國。其實在國際事務中,道理是一樣的。

大家現在的關注點是中印邊境沖突,但恰恰如果邊境問題久拖不決,對中國有利,而不是印度。原因很簡答,如果印度挑釁不止,中國就有足夠的理由來維持跟印度周邊國家的關系,從而對印度更加不重視,中國可以花很少的資源,來消耗印度占財政收入超過30%的防務支出。要知道雖然印度GDP有中國的五分之一,但財政收入卻不及中國的十分之一,在這種背景下,如果不減少防務開支,印度基本上是很難在其他領域增加投入的,而想要發展經濟,首先得由政府來搞大的基建投入。

我舉個例子,比如印度現在正在封殺中國的很多企業業務,大力的歡迎美國等的投資,問題是,如果全球很多產品去印度生產,我們暫不討論什么土地、工廠、電力、道路、勞動力等等問題,就算能生產出來,你總得有足夠規模的港口,來運送到全球各地吧,按照目前印度港口的吞吐能力,整個前十大港口的年吞吐量只有7億噸,要知道中國排名第三的唐山港一家,其吞吐量就相當于整個印度港口吞吐量的總和。印度吞吐量最大的根德拉港和孟買港,在中國都排不進前30。請注意,中國對港口等基建體系的投資,還遠沒有結束。

那我要表達一個什么觀點呢?我的觀點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美國等越是慫恿印度跟中國對抗,印度就越無法削弱中國,其更多的財政收入就不會投入到港口等基建領域,對外貿易的擴展難度就更大,印度的戰略性發展就會越停滯,印度跟中國的整個基礎設施差距就越大,國際市場對中國的依賴反而就越大。

從更長遠的角度看,當印度開始尋求大國地位,其實印度的主要任務就不再是跟中國的邊境摩擦問題,因為印度最終會明白,不可能通過打敗中國來獲得國際地位,印度沒有一個家敢冒這種風險。所以印度一定會尋求取代現有一些大國的國際地位,來尋求自己的地位。到那時,最緊張的,肯定不是中國。

所以,對于中國和印度的問題,我覺得中國只要保證足夠的軍事防御和威懾能力,然后順其自然就好,域外的任何操作,都很難在印度問題上達到削弱中國的目的,最后一定是適得其反。

十一

最后再做個小總結。

新冠疫情的爆發,美國經濟的劇變,以及美國政客歇斯底里的攻擊中國,并試圖組建“反華聯盟”,這些都是歷史性的事件,是足以顛覆世界秩序和改變諸多人命運的事件,但大部分人并不會對此產生足夠的警覺,尤其是國內,對于美國政客攻擊中國政府和企業等,反而還有一部分人在幸災樂禍,似乎大有看中國外交和企業“笑話”的感覺。

我覺得這些人可能犯了一個歷史性的錯誤,那就是成為笑話的,恰恰可能是自己。因為面對疫情的沖擊,人類其他的認知和關注點,都會變得十分渺小,而中國恰恰戰勝了疫情。正在被美國打擊的中國企業,恰恰給諸多的中國民眾提供了就業機會。

我還沒看到國內有誰不顧美國疫情的嚴重,硬要去美國感受“自由”的,反而是在美諸多留學生和華人想回國,把機票都炒上天了。自私是人類的本性,但不要把自私拿出來曬,大家都希望自己生存的環境變得更好,但要搞清楚的是,不要試圖通過認可另一個國家對自己國家的攻擊來意圖獲得點什么,那就太蠢太壞了。

我這里繼續給大家說一個國家,以前也提到過,這個國家叫烏克蘭。蘇聯解體后,烏克蘭繼承了比較多的核武器,在1994年的時候,俄羅斯、美國和英國三個國家聯合承諾,只要烏克蘭“自宮”,銷毀核武器,俄羅斯、美國和英國就承諾保護烏克蘭國家安全,保護烏克蘭領土完整和國家獨立,并承諾援助烏克蘭3000億美元。

結果大家都看到了,烏克蘭很好的做到了國防領域的“自殘”,但既沒有保證領土完整,也失去了國家安全,更沒有拿到3000億美元的援助。最近,烏克蘭獨立之后的首任總統克拉夫丘克對當年烏克蘭放棄核武器十分后悔,站出來要求俄羅斯、美國和英國對烏克蘭“棄核”進行賠償,數額是3000億美元,用來重建被戰亂毀掉的烏克蘭東部地區。

那克拉夫丘克的要求俄羅斯、美國和英國是如何回應的呢?俄羅斯大概的意思是,門都沒有,你一邊涼快去。英國和美國呢,裝啥都沒聽見,“啊,你說啥,聽不清啊……你是個壞孩子……”

很多人覺得,只要中國放棄核心利益,不發展國防,或者按照美國的要求改造,中國就能獲得更好的國際環境,民眾就會安居樂業。這種想法我不敢說是小孩子智商,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中國按照美國的想法放棄國防建設,放棄自己摸索出來的道路,美國可以瞬間讓中國變成比中東還要恐怖的四戰之地,因為中國太大,沒有哪個國家能吞得下,只能被瓜分和肢解。

如果你真相信美國有那么強大的改造能力,那我一直在問的一個問題是,為啥美國旁邊的墨西哥,跟美國人的收入差距十倍都不止呢?難道美國對中國人的“愛”,超過對墨西哥這個鄰居的“愛”?別傻了。

文/肖磊

作者其他文章推薦:

肖磊:美國政客企圖剝奪中國對人類做貢獻的機會,注定失敗

肖磊:蓬佩奧將成為美國對華打壓政策失敗的替罪羊

肖磊:美國對華關系已失去歷史正義,世界大變局已為時不遠

肖磊:德法走向“脫美”,亞歐大陸迎來劇變時刻

肖磊:“印太戰略”注定失敗,中國有能力應付美國極端選擇

肖磊:印度正在參與一個不可能贏的游戲,賭上國運不值得

肖磊:種族主義將加劇美國掠奪全球財富的欲望和行動

肖磊:山雨欲來,香港各界必須要跟大陸緊緊的站在一起

肖磊:中國需警惕,不收割全球美國難以度過這次危機

肖磊:保華為,就是保改革開放成果免遭劫掠

肖磊:面對美國的反復挑釁,中國是如何巧妙的使用威懾力的

肖磊:美國針對中國的戰略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肖磊:京津冀建設關乎中國長治久安

肖磊:這絕不會是美元最后一次洗劫全球,各國應該向美方索賠

肖磊:白宮政客將引爆種族主義,美國離全面排華并不遙遠

肖磊:石油價格大跌,是一帶一路的歷史性機遇

肖磊:向中國“索賠”背后,是美國利用暴民挑戰人類文明

肖磊:美國油價詭異跌入負值,中國應警惕這個信號

肖磊:美元霸權現軟肋,金價神秘上漲,中國數字貨幣落地

肖磊:站在歷史的轉折點上,湖北對中國到底有多重要

肖磊:石油市場美國掐不了中國脖子,中國爭的是對未來能源的主導權

肖磊:美國步步緊逼,中國為何有底氣應對即將到來的糧食危機

重要通知:

美國經濟和美元走勢成為全球投資市場的重要變量,也成為最不確定的影響因素,我準備在本周五直播,來說一下美國經濟的問題,并給大家分析一下時下波動劇烈的美元和黃金的價格走勢,歡迎對此感興趣的同學盡快訂閱,優惠價格只持續兩天。

掃圖片二維碼或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收聽

本文來源于非小號媒體平臺:

肖磊

現已在非小號資訊平臺發布25篇作品,

非小號開放平臺歡迎幣圈作者入駐

入駐指南:

/apply_guide/

本文網址:

/news/9558658.html

免責聲明:

1.資訊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應獨立決策并自行承擔風險

2.本文版權歸屬原作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非小號的觀點或立場

上一篇:

幣安為何推出第三條鏈?這對BNB意味著什么?

Tags:比特幣LIBLIBRA石油幣比特幣是什么意思能換來真錢嗎LIBFlibra幣怎么挖礦人民幣

TUSD
中國人的區塊鏈技術闖入國際學術頂會_NSD

上周我從美國的西北角西雅圖飛到了東北角波士頓,在那里待了幾天,為了參加USENIX的旗艦學術會議NSDI2019.

1900/1/1 0:00:00
后農場時代的期待—APY | AMA 回顧_ING

2020年10月21日中午12點,墨客&APY.Finance;的CEOWill在Uniswap中文社區進行了“后農場時代的期待-APY”的AMA主題分享.

1900/1/1 0:00:00
達令研報 | 開放式金融中加密資產抵押物的流動性_SWAP

導讀如果加密資產抵押可以同時分配用于多種目的,我們應該看到更多的流動性,更低的借貸成本和更有效的資本配置。

1900/1/1 0:00:00
比特幣突破一萬美金,2020 將有一波超過 2017 年的大牛市?_COI

比特幣今天一舉突破1萬美金大關,島娘對于這一重要時間節點,做了一個事后復盤,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和見解。在文章最后,她總結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2020前后一定會有一波超過2017年的牛市.

1900/1/1 0:00:00
分布式資本黃凌波:簡析 Filecoin 價值與投資機遇_FILE

分布式資本合伙人黃凌波認為分布式存儲帶來的行業機遇主要在挖礦和存儲服務層面。原文標題:《分布式資本黃凌波:Filecoin的投資機遇與布局方向|星際崛起IPFS云峰會》撰文:黃凌波,分布式資本合.

1900/1/1 0:00:00
專訪孟巖:DeFi 是 Web 3.0 的價值層協議_DEFI

數字資產研究院副院長孟巖分享Web3.0的特性、本質及DeFi的發展趨勢。原文標題:《Web3.0對話馬拉松|專訪孟巖:Web3.0是對互聯網初衷的回歸》受訪者:孟巖,數字資產研究院副院長,優證.

1900/1/1 0:00:00
ads